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

日期:2019-11-02

1.jpg

11月1日,中华司法研究会、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案例研究院联合举办第22期案例大讲坛,围绕精选编撰的能够彰显中华传统法律文化的20个古代司法案例及经典文献,专题研讨“中华法系案例与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弘扬中华法制文明,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2.jpg

本期案例大讲坛由最高人民法院胡云腾大法官主持,张晋藩、刘海年、杨一凡三位著名中国法制史学者发表了主题演讲,其他与会专家进行了深入研讨。


3.jpg


胡云腾指出,刚刚闭幕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十九届四中全会公报特别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深得人民拥护的制度和体系。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6月16日发表在第12期《求是》杂志上的署名文章《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传统司法案例是中华法系的信使,是古代司法实践的宝贵资源,也是指导当下理论创新的典型教材。中国关于古代司法案例的记载,最早可追溯至距今三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司法案例像珍珠一样,把中华司法文明串联起来。对古代司法案例进行剖析,吸收中华法系的传统精髓,不仅能推动中华传统优秀法律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还能让古代司法案例成为服务司法实践、繁荣法学研究、促进对外交往的鲜活材料和不竭资源。


4.jpg


张晋藩认为,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结晶,表现了伟大的创造力,是中华法制文明的集中体现。中华法系的命运是和古代中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鸦片战争以后随着中国国势的衰微而解体。重构新的中华法系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而中华法系内含的超越时空的民主性元素是构建新的中华法系的重要因子。重构的新的中华法系更具有开放性,更符合国情实际,更能体现自主创新和兼收并蓄的价值追求的统一,更加凸显社会主义法治的特色。


5.jpg


刘海年认为,云梦秦简的出土填补了文献中法律制度方面的不足,对于深入认识中华法制文明具有重要意义。秦既延续了夏商周三代法律文化,又集各诸侯国以法治国经验之大成,以法制实现了统一。“百代都行秦政法”,可以说,中华法系体系的形成是从秦开始的。


6.jpg


杨一凡认为,法律文化自信是建立在全面正确地认识中国法律史和法文化的基础之上的。中国古代法文化精华与糟粕并存,要借鉴和吸收优良法文化成分为当代法治建设服务。随着古籍搜集与整理的丰富完善,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法制文明提供了新的佐证。


7左上.jpg
8右上.jpg
9左下.jpg
10右下.jpg


其他专家学者也对中华法制文明中的司法案例价值进行了深入研讨。中国政法大学沈厚铎教授以新的史料诠释了“近代法制冰人”沈家本的案例思想,丰富了沈家本法律思想研究。中国人民大学赵晓耕教授从《唐律疏议》的世俗化入手,深入浅出地阐发了中华法制文明中的“人民性”。国家法官学院王立教授认为,传统司法案例不仅是开展法官培训的绝好素材,而且是当代法官了解中国传统司法文化的一个最好展示。开展中华法系的案例研究,对能展现“四个自信”精神风貌的新时代法官队伍建设具有非常重要和深远的意义。西北政法大学汪世荣教授通过案例阐释了司法实践中法官的重要作用,并希望司法工作者能够做到“功夫在身外”。


胡云腾最后强调,中华法系传统案例文献凝聚了古代司法者及人民群众的法治智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说,传统司法案例的中国元素最全、中国特色最浓、中国味道最足、中国经验最纯。司法案例不仅是法治建设的宝贵资源,也是理论创新的丰富资源。古今中外的法学理论,无不来源于以案例为载体的司法实践。我们要努力搜集、整理中华法系传统案例,从中汲取营养、择善而用;要扎根中华传统法律文化,努力从传统司法案例中找寻服务于当代的法治产品。


11.jpg


最高人民法院有关庭室法官、38名法律实习生,国家法官学院、司法案例研究院教职员工,全国法院经济犯罪专题研修班学员,中国法学会案例法学研究会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士共150人参加了大讲坛研讨。


Copyright 版权所有:中国法学会 主办单位:中国法学会

备案号: ICP备案 请在后台设置"网站信息"设置"ICP备" 请在后台设置"网站信息"设置"公网安备"